文徵明《行书自作诗卷》高清欣赏
在文徵明传世的行书作品中,这幅27×637cm的《行书自作诗卷》格外特别。它没有春日山水的闲逸,也无观鱼夜坐的清雅,却以四首自作诗,串联起朝堂仪典与文人心事,让我们看到这位“吴门书派”大家在官场与故乡间的情感共鸣。
在文徵明传世的行书作品中,这幅27×637cm的《行书自作诗卷》格外特别。它没有春日山水的闲逸,也无观鱼夜坐的清雅,却以四首自作诗,串联起朝堂仪典与文人心事,让我们看到这位“吴门书派”大家在官场与故乡间的情感共鸣。
在天津博物馆的馆藏书画中,文徵明《行书春晓春夜二曲卷》是件"反套路"的珍品。这幅37.5×553cm的纸本行书,打破了人们对文徵明行书"劲秀娟美"的固有印象,以古拙雄浑的笔墨,展现出书法家晚年求变的艺术追求。
在书法艺术的灿烂星空中,文徵明的《行书千字文卷》无疑是一颗耀眼夺目的明星。此作纵26.5厘米 ,横387厘米,创作于嘉靖乙巳(1545年)八月十日,彼时文徵明已七十五岁高龄,却依然笔力纵横,为后世留下这一瑰宝。
粗略统计,伟人的电报手稿高达400多封,相信,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朋友,一定关注过这样的一个问题,伟人就是靠着发电报,解放了全中国,也靠着写电报,指挥着千军万马,为老百姓撑起了一片新天地。
在中国书法史上,《千字文》是历代书家锤炼技艺的经典题材,而文徵明所书《行书千字文卷》,更是将这份经典演绎出独特的文人雅韵。这幅纸本作品纵31厘米、横284厘米,篇幅虽不算恢弘,却以精谨的笔墨、从容的气韵,成为文徵明行书创作中的代表性佳作,也为后世书法爱好者提供
在朵云轩的珍藏中,文徵明的《行书诗卷》如一方温润的玉,静静诉说着明代文人的雅韵。这幅纸本作品纵43厘米、横440厘米,不算特别宏大,却以细腻的笔墨、真挚的诗意,成为了解文徵明晚年书法与心境的绝佳载体。
每一笔都清晰精致,每个字都奔放洒脱、收放自如、行云流水、洒脱自然,值得收藏。
免责声明:本平台所载图文、视频等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,不代表本平台观点。我们尊重原创,所使用图、文、视频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,如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在明代书法的灿烂星空中,文徵明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。他的书法诸体皆精,而行书更是独树一帜,其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《行书手卷》,长335厘米,高26厘米,纸本呈现,为后世打开了一扇窥探明代行书艺术魅力的窗口。
笔笔清晰精致,字字行云流水、视野开阔、收放自如、固若金汤,值得收藏。
在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,文徵明的《行书赤壁赋册》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,静静珍藏于无锡博物院,散发着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。此作纵40厘米,横23厘米 ,创作于嘉靖三十七年(公元1558年),彼时的文徵明已至暮年,书法技艺炉火纯青,人书俱老。
笔笔清晰精致,字字疏密有度、收放自如、笔画交错、牵丝劲挺,值得收藏。
我们或许,也见过不少他的题字作品,不过,这些题字作品,并不是他最真实的水平,也是经过了一种反复练习的结构,要要知道他书法的真实水平,还得看他的日记手稿。
釋文:初八日灣中開船。至十一日已到天津。王進士忠厚人也。好相處。王與唐會元乃翁親家也。唐公至天津丧妻。即會元之母。當泊舟。此間想須少待之。即同發舟矣。兩日風雨悽然。殊有愁思。不似六月。未知前路何如耳。相離漸遠。日懷忡忡。遙望京師。便如天上矣。如何。如何。舟中無
笔笔清晰精致,字字奔放洒脱、视野开阔、静中有动、固若金汤,值得收藏。
在明代书法的灿烂星空中,文徵明无疑是极为耀眼的一颗。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审美追求 ,形成独特艺术风貌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走进辽宁省博物馆,欣赏他在1556年创作的《行书乐志论卷》,感受这幅纸本行书(32.7×417cm )的独特
在书法艺术的灿烂星河中,文徵明的行书《秋兴八首》卷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。此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纵27.8厘米 ,横234厘米,系嘉靖乙卯八月十日,文徵明于停云馆所作,时年八十六岁 。